過去的一個多月,是這臺年輕的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在黑暗的未知深海打的第一場應用實戰(zhàn)。
它不僅圓滿完成了我國第40航次大洋科考的第二航段任務,打破了我國深海潛器下潛持續(xù)時間、勘測面積、穩(wěn)定性等紀錄,也發(fā)現(xiàn)了多處熱液異常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地形地貌極其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00多平方公里的勘測,并首次帶回“精細”的海底地形地貌圖。
“小黃魚”的總設計師劉健說,此次應用首戰(zhàn)圓滿告終,但并非句號,而是“未來大洋應用的開始”。
“靠譜魚”
一次性可下潛30小時
在第二航段,“小黃魚”8次下潛到地形地貌極其復雜的西南印度洋海底,碩果累累。
它完成了7次長航程探測任務,累計航程近七百公里,共勘測出了200多平方公里的精細海底地形地貌圖,超過了我國以往勘探的范圍。
“潛龍二號是特別靠譜的國產(chǎn)設備?!贝饲暗牡谝缓蕉?,評審專家之一孫元宏曾這樣說道。
“小黃魚”的總設計師劉健總結(jié)說,“潛龍二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范圍近海底精細地形地貌圖,也獲得了近海底磁力等多種探測數(shù)據(jù)。
即使自己跟自己比,“小黃魚”在應用階段的下潛時間也累計達近200小時,接近第一航段的四倍。且基本每次都實現(xiàn)或接近30小時的最大工作時間,其中最多一次連續(xù)完成了4個長航程。
對這點,劉健尤為興奮。他解釋說,每次潛器釋放、回收需要時間,而數(shù)據(jù)上傳下載、維護保養(yǎng)、數(shù)據(jù)分析也需要時間。對“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大洋科考來說,能夠一次性長時間探測,意味著高效率應用,也意味著我國深海無人潛器在可靠性上達到了新的水平。
“熊孩子”
偏離航線差點“走丟”
“潛龍二號”在第二航段中雖說總體相當順利,但也并非沒有曲折。
第五次下潛,因為導航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點異常,潛器定位與實際位置不吻,導致它偏離了既定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