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機是火箭的心臟,關系到火箭飛行的成敗,任新民主持研制的我國中程導彈發(fā)動機,經(jīng)受了全面乃至苛刻的試驗:為了防冷,冬天拉到內(nèi)蒙古北部海拉爾去“挨凍”;為了防熱,三伏天拉到南方去“挨曬”;為了防雨,拉到秋雨綿綿的安徽去“挨淋”......
經(jīng)過不懈的堅持,1964年6月29日,經(jīng)過改進后的中近程導彈命中目標,發(fā)射成功。
也是在這一年的10月,中國試爆了第一顆核彈,爆炸后的第二天,美國白宮分析會上,首腦們仔細分析后認為,中國只有少數(shù)過時的伊爾-28型飛機,是否能運送核彈還有待分析,很快在關于中國核彈的報道中,很多外媒就認為中國雖然有了核彈,但那是“原始的”和“不實用”的核武器,為什么?
因為你的原子彈根本就沒有運載工具,那就等于“有彈沒槍”,實施不了打擊敵人的目的,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擁有核武器。
而任新民在“東風2號”導彈發(fā)射成功后仍不滿意導彈的射程,他上書周恩來總理:“導彈射程太短,對加強國防仍屬空談。”幾天后任新民得到了周總理的回復:“我支持你的建議,你還得繼續(xù)搞下去?!?/span>
這樣,增大射程的中近程導彈又擔當起了“槍”的重任。
兩年之后,1966年10月27日,頭部裝著原子彈彈頭的中近程導彈騰空而起,準確將核彈頭發(fā)送到預定地點,成功實現(xiàn)了核爆炸,這就是著名的“兩彈結合”試驗。
“兩彈結合”成功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
國外媒體驚呼:中國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進入核導彈時代。而就在此之前,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經(jīng)預言“中國要擁有運載核武器的工具至少要用10年時間,因為美國和蘇聯(lián)都花了12年”。[pagebreak]
周恩來把他介紹給毛主席:這就是我們放衛(wèi)星的人
1967年,在“文革”動亂之中,任新民和一批航天技術專家有幸得到周恩來總理的保護。他被任命為“長征”1號及其原型中遠程導彈的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