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wǎng) 人物 我的一個表叔來了一個電話,希望我為他兒子提供一個在實習期間學習技術的機會。他的兒子考研成績達到了340多分,但因為英語分數(shù)太低而刷掉了。
其實我與表叔通電話或者見面時,每次我都主動提出讓他兒子暑假來公司學習,但每次他都告訴我,他兒子太貪玩不愿意來,我只好無言以對。
昨天晚上我那個從未謀面的表弟來電話了,他告訴我大學四年之后,他唯一的愿望是希望我給他一個可以起飛的平臺。他告訴我在大學里學了很多的沒有用的知識,比如《電路分析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電子技術基礎(數(shù)字部分)》......我沉默一會兒之后開始給他講述如何運用這些基礎知識設計產(chǎn)品,然后又問到他對C語言的了解程度,他對所學的自動化專業(yè)幾乎沒有一點感覺,只不過現(xiàn)在快要畢業(yè)了,開始感到有壓力了。
今天另一個表姑父也來電話了,而且他告訴我,某某是一個人才,參加研究生考試考了340多分,如果不是英語考差了,上研究生肯定沒有問題。于是我只好告訴他,企業(yè)對人才的評估與人們通常意義上對人才評價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述三位親戚對人才的看法代表社會上一種普遍的認識,但可惜全部是錯誤的。我考察人才首先是通過一些行為分析人才的主動意識是否強烈,比如學生大二或大三就自覺進入實驗室向老師學習,而不是等到畢業(yè)才知道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這樣的學生往往目標明確、志向遠大、有發(fā)展前途,否則我一定不會錄取那種排名特別靠前讀死書的學生。
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害人不淺,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考出來的。無論是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還是重點大學,人人都是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考過來的,而且在大學的成績也很好,獎學金也拿了不少,三好學生也年年評上了,難道這還不是人才嗎?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成績好的學生能力相對要強一些,但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讀死書那是不行的,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都是一群根本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考試機器。因此要想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則還需要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作為支撐才算將知識真正學到手了。但是很多在校大學生卻一直生活在”睡夢“之中,直到畢業(yè)時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他們常常不檢查自己的過失,卻怪罪在大學沒有機會,更不會下定決心從現(xiàn)在開始好好學習本事,愿意將成功放到未來的每一天。
我時常慶幸自己當年沒有考上大學,否則我也就完蛋了。我常常在工作中會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怪招”,這可能是我沒有受到傳統(tǒng)教育束縛的原因吧!在28歲以前我沒有上過大學,但我卻時常結(jié)合工作的需要自學一些相關的技術,在實踐中我知道哪些知識有用,哪些知識無用。當我28歲再到大學讀書時,我就已經(jīng)知道該如何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了,于是還沒有等到四年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想了一個辦法拿到文憑提前離開大學創(chuàng)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