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塊包裹著史前海洋動物“菊石”的琥珀被發(fā)現(xiàn),無論是為人類更好地探索琥珀的形成,還是為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過去的狀態(tài)及演變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說,琥珀屬于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樹脂滴落埋于地下之后,伴隨著壓力、熱力、時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琥珀,也因為這種特殊的形成方式,琥珀中往往會保留沒有被腐蝕的動物軀體,并且主要以昆蟲及陸生動物為主,這次“菊石”琥珀的出現(xiàn)實屬罕見。
然而,正因為“菊石”琥珀的罕見,對其研究的難度也有所增加。事實上,在考古學研究中,尋找一個能過同時兼顧有效地檢測到化石中完整的信息并且不破壞化石本身價值的研究手段,一直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科研儀器出現(xiàn),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幫助。
例如此次“菊石”琥珀的研究中,為了獲得琥珀中菊石的完整形態(tài)數據,就采用了X射線微型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借助X射線的穿透能力,結合計算機算法,在基本不破壞琥珀的前提下,或者高分辨率的菊石三維圖像,便于后續(xù)菊石的特征分析。
除了X射線相關的檢測、繪圖技術外,在考古學中,碳14測年法作為一種用于判斷化石、文物大致年份的技術也有較為廣泛的運用。一般來說,碳14測年法離不開止步的幫助,考慮到化石、文物的出土請款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進行測年前,需進行預處理,以去除所有可能會導致結果不準確的污染物,這其中可能牽涉到多種實驗室前處理儀器。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必須要提的考古主力軍——拉曼光譜。一方面,拉曼光譜儀能夠快速、準確的探索化石等的內部信息,解析其中的礦物信息及相關的地質信息;另一方面,針對出土的文物,拉曼光譜還可以對其表面信息及內部腐蝕情況進行分析,探究其中蘊藏的古代制造技術同時,為文物修復提供足夠的有利數據。
從顯微鏡到色譜儀,考古可以用到的科學儀器越來越多。隨著這些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的儀器出現(xiàn),時間在文物上留下的歷史信息,如同書頁一樣,一頁頁被揭開,未來終會有一天,人們可以從考古中了解到一個足夠完整的歷史演變。